首页 总结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必备5篇)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必备5篇)

 2024-03-14 08:32:27    admin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 实验教学 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一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基本上反映不出学科的发展现状,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研究性实验少,甚至没有;实验内容简单、重复;实验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按规定操作步骤进行,往往用不着思考,只需“照方抓药”。这样极大程度地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下降,重视程度降低,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一、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了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大纲,在保证实验课教学本身系统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新制定的实验教学大纲,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在原有重视食品营养成分与卫生质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在实验中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增设了实际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质量评价。这样通过全面、多次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在实验中还注意强化分析方法的训练,食品分析所用的方法很多,如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色谱法(如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在课程学习时,学生虽然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项目,但只要掌握了某种方法的实验技能,就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在制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均衡训练。

二、强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是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及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产生依赖心里。其结果是造成课前不思考,实验时“照方抓药”,因而也就无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此我们强化了教学环节,改进了教学方法。

首先,重视预习环节,每个实验开设之前,教师先出好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预习、思考、制定实验方案,学生进入实验室,由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计入成绩评定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是重视指导环节,实验教学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和学生在一起,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记录,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或需要给予启发的问题,及时指点讲授,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再次,重视交流环节,每次实验结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启发、补充、讨论,并把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讨论作为实验报告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三、采用多种途径,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事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因此我们采用了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首先,分组进行试验,提高实验时效。食品分析中样品种类繁多,而不同样品即使在测定同一项目时,预处理方法也不同。预处理过程繁琐费时,但又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为此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用不同的样品进行实验,如进行维生素C含量测定时,一些学生用果蔬样品,一些学生用动物性食品,通过学生间的自然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加他们对样品预处理的感性认识。

其次,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到的试剂往往很多,而有些试剂在用前还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如双硫腙法测定食品中铅含量,所用到的试剂盐酸羟胺、柠檬酸和双硫腙都需要进行净化处理;另外所用仪器有时要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组装,所以试验准备也需要一定的技能,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

再次,是努力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室开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课堂内的训练,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实验室就必须开放。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选作其他实验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一些科研项目,了解研究的过程,熟悉科研的环境,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是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成绩考核与整个实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即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更注重严谨的学风和创新精神。实验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从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实验习惯、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六个方面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统计,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占50%,包括笔试考核与综合实验考核,笔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实验考核实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给学生几种样品,让其根据食品的性质、状态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测定某一成分的含量。这种综合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前考试的片面性、随机性等情况,能够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验水平,激励学生重视实验,培养勤奋、严谨地学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中不认真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之中,经过认真规范的训练,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开放性实验持续的时间较长,情况也比较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仪器设备、实验室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肖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7.(6):110-112.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_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或相对湿度低于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实训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污染物、有害物质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1]。虽然《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但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每个项目是独立的,而真正的食品企业、行业的检测岗位中,产品中的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需要学生针对产品系统的查阅标准、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检验、出具规范检测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在掌握每个独立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产生了《食品理化检验实训》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1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行业发展对食品检验人才质量需求的大方向,每年深入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食品检测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食品检验岗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而食品检验则贯穿于食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所以食品检验技术是食品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最后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查阅国家标准、能够独立进行食品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能从事各类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力,以适应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能胜任食品企业、质检部门、商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

2 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到每个任务中,开展项目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按照必需、够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2],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每一个项目任务从工作需求出发,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使学生进阶式学习,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3 教学实施

《食品理化检验实训》是在《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结束后,紧接着开始的2周60 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食品理化检验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所学项目是独立的,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训练,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实际,根据这样的特点,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任务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

4 教学模式

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如模拟乳粉企业的对乳粉进行出厂检验。这作为整个实训周的一个项目,其中每个检测项目作为子项目开展。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给出一包乳粉,要求学生5人一组对乳粉进行检验。

接到任务后,每组学生根据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标准查阅国家标准GB19644-2010,标准中规定乳粉中水分、蛋白质等项目的含量要求,以及每个项目的检验方法标准,学生查阅方法标准,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正确解读标准。并且根据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仪器、试剂等确定试验方案,根据既定的方案分组进行分析检验操作。每一个子项目,在检验过程中填写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根据乳粉的产品标准GB19644-2010判定样品是否合格。所有项目检测完成后,最终出具一份规范的乳粉检测报告。

每个子项目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把每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互相讨论本项目检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应该注意的事项,总结要点,使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达到升华提高。所有检测项目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到实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教师角色由“讲授”变为“指导”,在实验关键点、重点、难点辅助采用教师示范、视频演示等教学手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持久而深刻。

5 考核方式

考核办法灵活,注重学生能力评价。包括过程考核和课程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综合了学生自评、实训指导老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程考核包括实验技能考核、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考核其从实验设计到实施到最后出具报告的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成效,能够实现课堂和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 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量化分级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管理人员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项知晓率分别为%、%、%、%、%、%、%、%;总知晓率为%。结论:牡丹江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个别知识点还需加强培训。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_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

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

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

3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食品理化实验周总结 第5篇

一、前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高素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相当紧缺,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80万。食品质量与安全属于应用型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开始均是从实际生产工作做起,所以工作单位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更好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1]。

河南牧?I经济学院是河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的试点院校,它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食品理化检验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采用分析手段和现代检测技术,对各类食品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2],它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创新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二、食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由于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成立成立时间短,笔者在从事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弊端。

1.相对于专科,实验课时数大为缩短。由于我们专业开设时间还很短,而实验课时由专科的30学时加1周实习周缩短为现在本科的16学时加周实训,这导致很多实验项目要被削减,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中掌握关键实践技能,如何整合并提炼实验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差。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实验内容孤立,缺乏系统性;第二,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都是由教师确定试验内容,完成试剂配制、仪器调试及样品采集的全部工作。上课时,教师从实验原理到操作步骤、数据的处理进行一一讲解,学生实验时只需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讲义照方抓药即可,这种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测定步骤,而对于实验方案的选择、各种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出具检测报告等没有进行思考。

3.实验内容设置与实际脱轨。食品理化分析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近年来,许多高新技术应用于食品理化分析的领域,为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但从理化分析实验内容的设置看,简单的、基础性的、传统性的实验所占比重较大,利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的实验项目较少,无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4.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正确衡量实验成绩方法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效。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如果不合理,所有的技能训练都将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理化分析本科老师,考查的是学生对理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记忆。这类知识考查通常不用做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只需机械记忆。而实验考查形式多为实验报告的撰写,并且占总成绩的比重很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对试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考核方式急需改革。

三、食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多年从事“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教学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包括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相关资料;去往多所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获取了一些经验;利用寒暑假前往质检院、省农科院、省畜牧局、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检测机构实践锻炼学习,到伊赛、双汇、思念等大型食品企业对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查国内特别是省内食品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食品加工企业及相关检测机构中学生就业岗位及其每个岗位技能、知识、素养要求。

2.转变思路,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在工作岗位调研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从职业标准逆推构建食品理化分析实验框架。由于本科较专科实验课时大为缩短,所以将实验项目进行了提炼整合(见表1),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基本操作实验,分为6个实验项目。模块二是综合性设计实验,设在实习周完成。学生分为数个小组,以4―5个人为一个小组分别选择1个实验项目。学生根据样品的特点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试剂配制、实验操作(包括样品的制备、预处理、测定)、结果计算、出具报告等,全部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最后每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保证了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中掌握关键实践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制订新的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因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等特点,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设为50%。实验成绩分为:考勤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实操考核成绩。着重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检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能力、检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细化考核标准,具体评分标准见下表2。

4.进一步建全网络课程平台。本课程前期已建立了网络课程空间,初步上传了授课计划、课程标准、PPT等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对实验项目有更加感性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实验以及涉及到大型仪器的使用实验由于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实际操作,课程组成员进一步制作并上传了相关实验项目的微课视频,以及上传相关检测标准和完善其他资源。

5.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以实训中心为依托作为实验教学的延伸。在食品理化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目前,我院校内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已基本建成,同时在实验室内模拟企业的生产与检测,使学生与今后在企业岗位的现零对接,作为食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的延伸,为今后从事食品品质控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