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结 年总结算法(合集3篇)

年总结算法(合集3篇)

 2024-02-04 11:45:19    admin  

年总结算法 第1篇

在我刚学习机器学习的时候(大概是16、17年的时候吧),踌躇满志,自以为拿到一把屠龙宝刀,自然是想霍霍一下,找到一个问题,开始张罗准备数据,然后就开始整分类了,本以为效果非常好结果不行,手足无措的我开始了效果调优(当时写的还是py2):

没错,还是手动调参,非常暴力。

运气好,找到一个比较不错的调参结果,但问题是,后续可不是每次都这么好运了。

这件事之后一直在反思一个点,就是这种调参到底是否健康合理,于是逐步走的方向是,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从而逐步摆脱“调参师”、“调包侠”的流程,这里我要感谢很多工作中的导师,出于隐私的原因我这里就不说名字了,懂得大家都懂。

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让自己的思路从使用特定方法来解决问题转移到为了解决问题设计特定方案,这点能让自己从模型本身跳出,把模型当做是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在哲学上应该叫工具主义,不说对不对,至少这个思想更符合日常工作的需求),而不是我要去用这个模型。

举个例子,收到一个需求,要做文本分类,那我就要去了解问题,例如看数据、看文档,充分了解数据后设计解决方案,来尽可能又好又快地解决问题,我们的目标就很明确,是一个特定的文本分类问题,深度学习也好,规则词典也罢,我们要解决问题。

于是这里会引申出一个比较关键的能力: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方法。首先,方法不多,只知道上面的模型的话,是很难支持你为问题设计方案的,因为设计方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方法知识支撑,何来选择。其次,这个阶段我们了解问题的核心是找方法,我们了解问题的方向其实就是套用方法的方向,自己手里的方案是指导自己了解问题一个重要方向标,如果简单规则这个方法你没有掌握,你根本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规则就能解决。第三,方法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你能解决问题的程度,这个和集思广益思路一致,多人想,自然更容易想到更好的方法,更多的方法支撑你是否能想到足够好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工作之后还要持续学习持续看论文,答案很明显,就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便解决更多更多复杂的问题,这个点放在很多领域都是正确的。

回到小标题本身,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步从模型套用解脱出来,不纠结于模型本身,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你会发现你成长了一大截。

扎心的话来了:如果给定一个问题,你张口就来一个方法,这时候记得反思自己是不是只会这个方法。

指标是评价一个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评价一个问题解决的手段能局限在几个指标里,而是应该多看几种甚至是为了观测某些问题情况去设计一些自己需要的指标。

现在有1个病人,99个正常人,现在我手里有一个判断人是否得病的手段,结果是所有人都正常,我们很容易算出准确率是99%,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这个99%里面充满了水分,因为病人压根没检测出来,于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设计一些指标来表达这个问题,于是我们设计了召回率,召回率显示我们能找到的病人占比为0%,于是轻松表达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理解非常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指标不是我们算法的目标,而是一个表达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借助指标来了解自己的问题现状如何,从而保证我们达到目标,我们最终追求的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东西——“综合效果”。

年总结算法 第2篇

其实工作本身并不太适合在公众号上说。简单聊聊自己这一年工作感想最大的一点:就是定义问题很重要。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比较远的目标,我们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然后我们可能会根据具体的业务,把这个目标拆解为具体的路径:这几件事都做好了,我们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然后在这个路径上,我们需要把这个路径拆解为一个个小的关键节点,这个小的关键节点,就是我们定义出来的问题。具体定义出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解决,比如用策略、用机器学习算法等等都是可以的。

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目标可以拆解成什么样的路径。以及在每条被拆解出来的路径下,又怎么定义为一个个具体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又用什么样的指标去度量。想清楚这个问题,很多工作做起来就不会再是单纯的搬砖,而是探索和验证性的工作了。

可能有些抽象,这一点实在抱歉。晚点我再整理一下这里的思路,就先不在这里展开了。

年总结算法 第3篇

读书的时候,周围以比我大的同学居多;后来工作,因为是校招生,相对于组里的其他老资格同志,自己内心里面也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年轻人。

今年组里突然加入了不少大三大四的实习生。看年级可能没概念,一问年纪才知道,原来是九九零零后了。就突然感觉,自己已经算是一个老人了。

再往大了想,一直对外宣传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7、28岁,也就是明年自己的年纪。所以,也到了要成为中流砥柱的年纪了。

当然年纪只是一方面,过去这一年里面有机会可以亲身经历一些项目从立项到落地的全过程。也明白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策略可以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决策,这种感觉也会让自己有一种正在创造历史的感觉。

此外,公众号的发展也给自己某种程度上的鼓励:听到和看到一些学弟学妹表达因为我的公众号或者文字更好的了解了互联网的方向还有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欣喜的同时也有压力: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风云人物和伟大决策其实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做成的,为什么不自己努力试试呢?

没错,到了该成为主角的年纪了。

相关文章